资讯动态

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首页/资讯动态

《邱毅带你懂船政》之二:船政人才有的奉献海军慷慨壮烈,有的投身科技人文大放异采!

【2019.09.12】

2019.9.12 八月十四
马●尾
船政文化博物馆
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,
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,
拜读历史,也是走进文明。

有人说,读史枯燥无味,看那些落灰的遗迹,对现实生活并无助益;也有人说,逛博物馆乏味无聊,即使观赏那些躺在 橱窗里的展品千百遍,也无法改变当年明月。

为何我们依旧对历史充满热情?为何我们依旧会孜孜不倦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和真谛?历史的魅力又在哪里?


历史,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物,是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往事。历史,总藏着对未来的暗示。读懂历史的方法,唯有走近 一点,再近一点,这个接近的过程,就是在品读历史的魅力。

这一次,我们与百年船政的魅力不期而遇。


近日,台湾知名学者邱毅教授、中国海军史专家陈悦先生,在副馆长王芳女士的带领下,一同来到了位于福州市马尾区 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。由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宣传部、华人头条共同合作,并邀请台湾知名学者邱毅教授领衔精心打造的《邱毅带你懂船政》专题节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拍摄,一同揭 秘中国尝试引入西方近代科技、教育的轨迹,了解改变整个时代的船政人才。

马尾,不只是一座城


想了解五百年前的中国,可以看北京;想了解两千年前的中国,可以看西安;但想了解百年来的中国船政,就必须要看 马尾。

数百年来,多少兴衰成败,多少血泪汗水,多少悲欢离合,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。马尾,对于每一 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,不仅仅只是一座城。


谈起晚清时期,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一个误区:认为晚清是中国衰落的时期。实际上,在晚清时期腐朽衰败仅是清政府, 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仍然积极探索和实践,思考如何使国家富强的步调中。


在晚清,无数中国人做了大量的探索去突破困境。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,康梁谭的戊戌变法,义和团的扶清灭洋,乃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……其中,“洋务运动”的重要成果, 就是左宗棠在福州马尾正式创办福建船政,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、造兵舰、制飞机、办学堂、引人才、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“富国强兵”活动,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 人才,开始扬帆起航。

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


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以宣传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。位于古港马尾马限山麓。整个博物馆依山而建,为五层建 筑,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。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,气势磅礴,颇具现代建筑风格。


该馆为中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,馆内有大量珍贵文物、图片和模型,由概览厅、 教育厅、 工业厅和海军根基 厅等展厅组成。

自鸦片战争后,伴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,中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寻找救国强国之路。魏源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 的思想吹起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号角,军事自强运动随之兴起。洋务派官员从学习西方的“坚船利炮”入手,在设厂制船造炮的同时,亦究心于创办各类教育机构以培养中国的近代化 人才。福州船政学堂即是当时应运而生的中国第一所近代化海军学堂,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海军教育机构。

来到博物馆三楼的模拟学堂内,看着往昔先人所学习的课程表以及笔记本,那股奋发图强的精神此刻仍然感人至深。


邱毅感叹:“在初期的时候,船政学堂叫作求是堂艺局,这里规定非常的严格,淘汰率之高。第一期招收来的学员,淘 汰掉了近三分之二,而在当时,求是堂艺局所聘请的洋教习全部采用法语及英语教学,所以语言障碍应该是当时学员们最大的痛苦之处了。”



话毕,邱毅不禁又向一旁的陈悦提问道:“据说,当时洋教习的待遇非常好,一个月200两,有的甚至一个月250两。如 果换做现在来计算,当时的两百五十两可以折合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呢?”


陈悦回答:“当时200两的话,大概是现在的40万人民币左右。其实用今天的观点来看,还挺划算的。因为洋教习一个 人要包办所有的课程,从数学、语言,到化学、物理。”

“比如,船政当时所雇佣的后学堂的洋教习,就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国人,他要置办学堂内所有的课程,并且当时船 政还制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班级划分,类似现在的快、慢班的制度。洋教习去教成绩好的快班,并且要保证在五年之内必须把人培养出来,不能逾期,逾期便拿不到奖金。而这种制度,也令 洋教习全身心地去教导船政的学员。”陈悦补充。


从成立船政学堂,到高薪聘请洋教习,由此可见,左宗棠、沈葆桢等有识之士在筹建海防上并非单纯依靠船坚炮利, 而是把培养海军人才放在了第一位。也正是这种大胆挑战“私塾、官学、国学”等旧学教育,努力汲取外来精华,传授科学技术的精神,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政治、 经济、文化、科学、教育精英。

中国第一批留学生,出自船政学堂


在封闭的清朝时期,人们普遍只习得“四书五经”;在那个时代,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才是“政治正确”。而这样的“旧 思想”,在船政学堂内被大胆废除。

沈葆桢深谙,既然要强国复兴国,除了需要工人之外,更是急需大批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的专业型人才。于是,中国最早 一批留学生出现了。

而在派遣军事留学生的问题上,经过沈葆桢的再三努力下,清政府终于批准了。1877年第一批军事留学生在李凤苞、日 意格的带领下前往英、法等国学习,首批军事留学生全部来自于沈葆桢主持的马尾船政学堂。


“在日意格的建议和沈葆桢的推动下,中国有了第一批去欧洲留学的军事留学生。他们有的到英国,有的到法国,而在 第一批留欧的学生里面,就包含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才,像是叶祖珪、萨镇冰、林泰曾、林永升、刘步蟾等,他们都参加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。”谈起这段历史,陈悦说道。


博物馆内留下的旧照片,定格了这批中国最早的留学生。他们在接触过西方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同时,身上也在散发出一 股与时代携手并进的兴国梦。

望着船政学子的旧照,陈悦感叹:“从某些照片上显示,有一些学生更是大胆地把辫子给剪掉了,并且还穿上了西式的 西装。而从西方的资料中,也能看出当时的西方社会对他们的观感,他们觉得这群东方人很怪异,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和巴黎腔,知识丰富,举止优雅,并且语言沟通完全没有任何问题,给西 方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。因为在此之前,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,还停留在工人或是商人上。所以船政学子,代表着当时新的中国人,站到了世界舞台上。我们直到今天也无法解释,他们 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勇气。”


一个时代过去了,但这个时代所产生的精神却留下来了。当我们再次踏古,追寻这段历史时便会发现,在新时代之中的 某些思想与船政文化的兴起紧紧地连在一起。而中国近代科技的繁华兴盛,就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内一一展开。

严复:近代中国"西学第一人"


严复的前半生事业,似乎都与北洋海军紧密相联。而在经过西方文化的锤炼之后,其后半生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中国转向 "寻求富强"之道进行论证,而这种努力也彻底改变了中国。

陈悦表示:“严复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下,产生了很多的思想。他开始觉得,想要复兴中国不是有个海军,或者有个船就 能改变国家的命运。那么如何让我们国家真正富强起来?他觉得这个不是军事,它肯定有一个秘诀,所以严复把很多他认为非常重要的西方的经典思想、文化文献给引进回国。严复到后期, 其实已经不再局限于我想当一名海军军官或是海军教习,他似乎想要追求得更多,他要改变国家,甚至是改变这个社会的思想。”

甲午战后,严复发表了四篇时评,既批评清流士大夫,又讥讽西学名流,认为两者皆未识西洋大体。在严复看来,西洋 民主政治鼓励竞争,允许个人自由发展,所以国富民强。而中国想要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双赢,应该依赖明君废除八股取士,借助西方格致之学鼓民力、开民智、新明德,使人人自治、自由和 自利。


邱毅也表示:“严复当时的一些爱国、救国的文章,可以说是大行其道,而经严复所翻译的译作,也是当时年轻学子必 读的刊物,几乎是人手一册。严复后来担任了北大第一任校长,船政人才的的确确群星闪耀。”

萨镇冰:见过北洋水师的覆灭,也见过中国的胜利


清末的北洋舰队虽然全军覆没,但却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,他就是萨镇冰。

萨镇冰的一生几乎见证了中国所有的失败海战,但他却从未放弃救国救民的理想。作为北洋水师的名将,他曾目睹中法 马江海战,也见过中日甲午海战。1949后国民党战败逃亡台湾之际,萨镇冰选择留下来,亲眼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。

看着博物馆内萨镇冰的画像,邱毅说道:“在武昌起义之后,满清政府派了萨镇冰以海军大臣的名义,带着海军舰队来 到了武昌。对萨镇冰而言,他应该支持革命,可是他又不愿背弃他原来所效忠的朝廷,所以最后他选择离去,让他的部下自己选择何去何从。萨镇冰的做法既符合了理想,也符合了伦常,他 是求稳的一个人。”


陈悦对邱毅的说法表示赞同:“我跟您的看法是一样的。到了民国的北洋政府时期,他曾当过国务总理。之所以选他来当国务总理,其实也是因为萨镇冰这个人不会偏向哪一方的军阀,所以 选他来当总理,是很合适的。”

1952年4月10日,94岁的萨镇冰于福州病逝。萨镇冰临终前回望自己曲折的一生和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,欣慰地写道: 国疆昔小而今大,民治虽分终必联,人类求安原有道,俗情狃旧尚无边,忘怀富贵心常乐,从事勤劳志益坚,所望群公齐努力,相扶世运顺乎天。

王寿昌:
与好友林纾合译《茶花女》
完成近代史上轰动一时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


王寿昌14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,是该班第三届毕业生。1885年,王寿昌被选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,专攻法 律学并专修法文6年;毕业回国后在马尾船政学堂任法文教习;1897年,王寿昌与好友林纾合译《茶花女》,以王寿昌口述原著情节,林纾文言笔录的方式,共同完成了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 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。


邱毅表示,王寿昌也是他在船政学堂中最欣赏的一位:“我特别欣赏王寿昌,他的法文非常好。他曾希望找到一个人跟 他一起把《茶花女》译成中文,后来经过魏瀚的介绍,认识了林纾,两人一拍即合,王寿昌负责口述《茶花女》的内容,林纾则负责用他具有超高造诣的中文古文将它写下。在当时,《茶花 女》可以说是所有年轻人必读的刊物。”

陈悦回应:“所以说,船政人才也是中国引进西方文学的一个据点所在。许多船政毕业生利用他们的语言专长,希望用 这种国外的文学改变东方人的传统思想,好令国人的眼界更开阔,思想更宏观。”

在船政优秀学子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军事的演变和发展,看到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,而船政精神恰恰是其留给后 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
文物是凝固的历史,文字则是流动的文化。当年,沈葆桢等人以马尾为中心,为中国近代海军铸造了摇篮。船政精神 所衍生出的光芒,远远不仅是为经济的繁荣,更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。这一场由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产生的求强图富的文化浪潮,如今还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。